- A+
案例现象
这天,监控系统发来一条告警消息,内容说某台服务器根目录磁盘占用空间达到阈值,超过百分之八十了
登上服务器,df -Th
看一下,发现磁盘空间确实不够用了
进入到根目录,然后 du -sh *
可以看到,var 目录下的磁盘空间已经占用了 75G
既然如此,删除 var 目录下一些占空间较大的数据文件即可
继续定位到占用空间较大的是 /var/log 目录
最后排查到 /var/log/nginx/access_log
这个文件占了 66G
这个文件是 Nginx 产生的访问日志文件,从日志大小来看,一方面没有做日志切割,另一方面很久没有清理这个文件
基本能够判断是这个文件造成的告警,执行如下删除操作
删除完毕,我们再看下系统磁盘空间
咦?根分区空间怎么还没有释放,不是删除了文件了吗?
案例现象
一般来讲,很少出现删除了文件但磁盘空间不释放的现象
但是如果出现了,就要考虑到以下两种情况:
-
文件被某一进程锁定了
-
有进程一直在向这个文件写数据
为什么文件被进程占用之后删除不会释放磁盘空间呢?
我们来学习一下 Linux 的文件存储结构
在 Linux 中,文件存储在硬盘上,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是扇区(Sector),然而扇区只有 512字节大小,如果每次都读写这么小的单位效率一定很低
所以当操作系统从硬盘读取数据的时候,不会一个个扇区的地去读取,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,即一次性读取一个”块“(block)
由多个 sector 组成的 block ,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
block 常见大小的是 4KB,即连续 8 个 sector 组成一个 block
既然文件数据都存储在 block 中,那么我们指定读取某个文件数据的时候,操作系统就需要知道这个文件存储在哪个 block 上
而文件的数据存放位置信息被存放到了 inode 上,inode 中文名叫索引节点
我要打开 1.txt 这个文件并读取内容,会经过以下步骤
1、系统根据文件名(1.txt)找到对应的 inode 号
2、通过 inode 号获取到 inode 信息
3、根据 inode 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 block ,读出数据
除了文件的数据存放信息,文件的创建者、文件的大小、文件的属性等文件的元信息都被存储到了 inode 上
文件元信息包含以下内容(可以通过 stat
命令查看)
-
文件的字节数
-
文件拥有者的 User ID
-
文件拥有者的 User ID
-
文件拥有者的 User ID
-
文件的时间戳
-
链接数,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
-
数据block的位置
inode 跟数据一样会消耗硬盘空间,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,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2个区域:
-
一个是数据区,存放文件数据
-
另一个是 inode 区,存放 inode 所包含的信息,即文件元信息
简单来说在 Linux 下,文件由指针部分(inode)和数据部分(data)组成
在了解了文件的存储结构之后,我们来看下对文件执 rm 行删除操作之后,这两个部分会发生什么
文件被删除的时候,文件对应的 inode 就被删除掉了,而文件的数据部分在 inode 被清除掉之后,就会被覆盖并写入新的内容
但是如果文件在删除的时候是被打开的(有一个进程正在使用该文件,文件被进程锁定或者有进程一直在向这个文件写数据等)状态,那么进程依旧可以读取该文件,系统就会认为该文件的磁盘空间一直被占用
之所以出现删除 access_log 文件后空间没有释放,是因为 nginx 进程还在一直向这个文件写入内容
虽然删除了 access_log 文件,但是由于 nginx 进程锁定,文件的 inode 并没有清除掉,而由于 inode 没有清除,系统内核就认为文件并未删除,这才出现空间不释放的情况
解决问题
既然有了定位的思路,我们就来看看是不是有进程一直在向 access_log 文件写数据
我们使用 lsof
命令
可以看到 /var/log/nginx/access_log
被进程 nginx 锁定,而且 nginx 进程一直在往这个文件写数据,现在文件大小已经 68G 了
由此可见,这个文件就是导致系统根目录空间耗尽的罪魁祸首,而最后一列的 deleted
状态表示这个文件已经被删除
但由于进程还在一直往里面写数据,导致磁盘空间并未释放
-
方法一
删除掉日志文件之后,重启 nginx 进程或者重启系统让操作系统来回收磁盘空间
但是在生产环境下一般不建议重启服务或者重启系统
万一出问题了,这个锅可背不起
-
方法二(推荐)
像这种进程不停对文件写数据的操作,如果你想要清空磁盘空间,推荐的办法是在线清空这个文件
通过这种方法,磁盘空间不仅可以马上释放,也可以保证进程能够一直往文件里写数据
感谢阅读,喜欢作者就动动小手[一键三连],这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